两场主题沙龙昨日在鼓浪屿八卦楼举行 |
中外诗界学者论诗论翻译 |
|
|
2025年04月30日·海西晨报·
第A03版
·
特别报道
 |
诗人们畅谈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。 |
|
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
朱道衡 何无痕
昨日,鼓浪屿八卦楼内诗意盎然,“鼓浪和鸣——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”和“翻译的棱镜——诗歌如何在语言间重生”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的两场主题沙龙分别举办。中外诗人、翻译家、诗歌爱好者相聚,畅谈对中国诗歌的理解,讨论诗歌翻译“不可译性”与创造性转化。
“中国诗歌是我们的软实力,我们要思考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,如何进行现代化诗意的表达”“翻译诗歌,不光是语言的、文化的,更是一种爱的工作”……现场,中外诗界学者们观点碰撞,充满对中国诗歌、对鼓浪屿的深挚感情以及对诗歌翻译的深邃思考。
【中国诗歌】
内在是一种生命精神
“鼓浪和鸣——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”主题沙龙由作家、诗人王山主持,臧棣、汪剑钊、董强、陆健、周庆荣等多位诗人参与。
开场,王山做了个幽默的比喻,“中国诗歌就像中餐,越在国外越思念中餐”,中国文化博大、丰富、多元,实在太迷人。他认为,在如今国际的复杂语境下,讨论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恰当其时。诗人、批评家臧棣马上补充道:“中国诗歌的内在是一种生命精神。”臧棣坦言,自己并非一开始就是中国诗歌的坚定拥护者,但在摇摆中,想要扎根的愿望,促使他最终在中国诗歌的人生智慧中找到了扎根的力量。
连日来,鼓浪屿旖旎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,让诗人们沉醉。在他们看来,这些都让人对中国诗歌产生美好联想,坚定进行现代化诗意表达的信念。
“鼓浪屿是高度的人文和自然结合,就连日光岩石头上的题字,都充满人与自然和谐。”学者、翻译家董强说,这就像中国诗歌里,诗人们没有野心,只在山水间留下一点痕迹,一步步积累,形成中国文化强大的诗歌传统,“中国诗歌的兴盛,在全世界都一枝独秀”。
董强的话,激起诗人陆健的共鸣:“仅仅‘鼓浪和鸣’这个主题,就充满诗意联想,‘鼓’是人文,‘浪’是自然,而‘和鸣’两字,充满动态的生命力。”
散文诗人周庆荣同样感慨,鼓浪屿的海浪,就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所需要的自由元素,海浪涌动着不能停歇,诗人该思考怎样让自己的心跳与这座小岛同频共振,最终在诗人与诗人的相遇中、在诗歌氛围里与全球文化碰撞融合,形成崭新的自己。
【翻译棱镜】
开启跨越国界的对话
“你好,Hello,Bonjour,Ciao,Hola……”作为主持人,诗人、翻译家树才用汉语、英语、法语等几种语言的“你好”,引出沙龙的主题:“翻译的棱镜——诗歌如何在语言间重生”,开启了这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诗意对话。在诗人们看来,在鼓浪屿这座充满诗意、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探讨诗歌翻译,非常合适。
法国诗人、翻译家埃里克·萨尔纳年逾八十,精通英语、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,著作等身。他认为,从语言诞生的那一刻,翻译就开始了。因为语言诞生是为了对事物命名,其实也是一种翻译。而翻译诗歌,不光是语言的、文化的,更是一种爱的工作。
对此,翻译家、评论家汪剑钊深表赞同,“语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,比方说,现实中的那朵花用文字展现出来,便经过了翻译”。汪剑钊表示,他并不赞同有些人提出的“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”的观点,“如果没有翻译,大家能读懂但丁、莎士比亚、歌德的诗歌吗?即便是经过翻译,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,也没有失去光芒。好的作品是经得住翻译的,翻译不仅是诗歌在不同语言间的重生,也是一种诗歌生命的延续。”
意大利诗人罗伯托·奇门蒂和意大利翻译家埃琳娜·莫纳尔多分别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诗歌翻译的技巧和感悟。“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,我曾翻译北岛等中国诗人的作品。我觉得进行诗歌翻译,要有想象力,脑海中要有画面感,先感悟原作的美,然后再翻译。”埃琳娜·莫纳尔多说。
诗人、批评家臧棣翻译过许多英文诗歌。他认为,应该以更开阔的心胸、更包容的态度看待翻译,“例如,中国古代通过对佛经的翻译,拓宽了汉语语言的深度和广度。如今也不能自封,现代汉语也要通过翻译吸收更多养分,进一步发展,更加强劲。”
两场主题沙龙昨日在鼓浪屿八卦楼举行
中外诗界学者论诗论翻译
 |
诗人们畅谈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。 |
|
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
朱道衡 何无痕
昨日,鼓浪屿八卦楼内诗意盎然,“鼓浪和鸣——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”和“翻译的棱镜——诗歌如何在语言间重生”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的两场主题沙龙分别举办。中外诗人、翻译家、诗歌爱好者相聚,畅谈对中国诗歌的理解,讨论诗歌翻译“不可译性”与创造性转化。
“中国诗歌是我们的软实力,我们要思考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,如何进行现代化诗意的表达”“翻译诗歌,不光是语言的、文化的,更是一种爱的工作”……现场,中外诗界学者们观点碰撞,充满对中国诗歌、对鼓浪屿的深挚感情以及对诗歌翻译的深邃思考。
【中国诗歌】
内在是一种生命精神
“鼓浪和鸣——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”主题沙龙由作家、诗人王山主持,臧棣、汪剑钊、董强、陆健、周庆荣等多位诗人参与。
开场,王山做了个幽默的比喻,“中国诗歌就像中餐,越在国外越思念中餐”,中国文化博大、丰富、多元,实在太迷人。他认为,在如今国际的复杂语境下,讨论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恰当其时。诗人、批评家臧棣马上补充道:“中国诗歌的内在是一种生命精神。”臧棣坦言,自己并非一开始就是中国诗歌的坚定拥护者,但在摇摆中,想要扎根的愿望,促使他最终在中国诗歌的人生智慧中找到了扎根的力量。
连日来,鼓浪屿旖旎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,让诗人们沉醉。在他们看来,这些都让人对中国诗歌产生美好联想,坚定进行现代化诗意表达的信念。
“鼓浪屿是高度的人文和自然结合,就连日光岩石头上的题字,都充满人与自然和谐。”学者、翻译家董强说,这就像中国诗歌里,诗人们没有野心,只在山水间留下一点痕迹,一步步积累,形成中国文化强大的诗歌传统,“中国诗歌的兴盛,在全世界都一枝独秀”。
董强的话,激起诗人陆健的共鸣:“仅仅‘鼓浪和鸣’这个主题,就充满诗意联想,‘鼓’是人文,‘浪’是自然,而‘和鸣’两字,充满动态的生命力。”
散文诗人周庆荣同样感慨,鼓浪屿的海浪,就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所需要的自由元素,海浪涌动着不能停歇,诗人该思考怎样让自己的心跳与这座小岛同频共振,最终在诗人与诗人的相遇中、在诗歌氛围里与全球文化碰撞融合,形成崭新的自己。
【翻译棱镜】
开启跨越国界的对话
“你好,Hello,Bonjour,Ciao,Hola……”作为主持人,诗人、翻译家树才用汉语、英语、法语等几种语言的“你好”,引出沙龙的主题:“翻译的棱镜——诗歌如何在语言间重生”,开启了这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诗意对话。在诗人们看来,在鼓浪屿这座充满诗意、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探讨诗歌翻译,非常合适。
法国诗人、翻译家埃里克·萨尔纳年逾八十,精通英语、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,著作等身。他认为,从语言诞生的那一刻,翻译就开始了。因为语言诞生是为了对事物命名,其实也是一种翻译。而翻译诗歌,不光是语言的、文化的,更是一种爱的工作。
对此,翻译家、评论家汪剑钊深表赞同,“语言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翻译,比方说,现实中的那朵花用文字展现出来,便经过了翻译”。汪剑钊表示,他并不赞同有些人提出的“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”的观点,“如果没有翻译,大家能读懂但丁、莎士比亚、歌德的诗歌吗?即便是经过翻译,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,也没有失去光芒。好的作品是经得住翻译的,翻译不仅是诗歌在不同语言间的重生,也是一种诗歌生命的延续。”
意大利诗人罗伯托·奇门蒂和意大利翻译家埃琳娜·莫纳尔多分别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诗歌翻译的技巧和感悟。“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,我曾翻译北岛等中国诗人的作品。我觉得进行诗歌翻译,要有想象力,脑海中要有画面感,先感悟原作的美,然后再翻译。”埃琳娜·莫纳尔多说。
诗人、批评家臧棣翻译过许多英文诗歌。他认为,应该以更开阔的心胸、更包容的态度看待翻译,“例如,中国古代通过对佛经的翻译,拓宽了汉语语言的深度和广度。如今也不能自封,现代汉语也要通过翻译吸收更多养分,进一步发展,更加强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