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赓续 鹭江潮涌海堤魂 |
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传承发扬“海堤精神”,筑起移山填海时代丰碑 |
| ||
| ||
| ||
|
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黄河
晨光漫过厦门高集海堤的石缝,涛声里隐约传来劳动号子的回响。4月26日,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特别邀请多位海堤建设者重访旧地,参观厦门海堤纪念馆,他们中年龄最长者已93岁。当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展柜中斑驳的钢钎、泛黄的施工图,多年前万人筑堤的壮阔图景再度鲜活——上万名建设者以“精卫填海”之志,用竹笼、板车和血肉之躯,在怒涛中筑起中国首条跨海长堤,缔造了“海堤精神”的时代丰碑。
近年来,市海洋局围绕“海堤精神”的传承开展系列工作,不仅全面提升展馆硬件设施,而且持续丰富馆藏内容;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,持续打造“海堤精神”宣讲金品牌。
数十载沧海桑田,海堤的条石早已渗入城市的筋骨,当年用血汗浇筑的“争气堤”,如今已升华为一座永不停歇的精神发电站,为发展海洋经济高地注入澎湃动能,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熠熠生辉。
聆听记录 丰富馆藏细节
当日清晨,天色阴沉,海风捎来阵阵寒意。厦门海堤纪念馆前,4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冒着寒风,缓步走向“海堤魂”石碑前,一起缅怀在海堤建造过程中被国民党飞机和金门大炮轰炸牺牲的156名同志。这些老人是厦门海堤建设的历史见证者,也是“移山填海、团结奉献、科学创新、自强不息”的“海堤精神”的缔造者,他们中的多位已年逾九旬,成了见证厦门日新月异发展的活化石。
将鲜花缓缓放下,老建设者们闭上双目,轻抚石碑,思绪翻涌。70多年前,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亲历了厦门海堤的艰难建设。“那时没有重型机械,全靠人挑肩扛。敌机轰炸、寒风刺骨、物资匮乏,但没人退缩。”其中一位老建设者的讲述,将众人的思绪拉回1953年的建设现场——工人们用竹笼抛石法堵缺口,女子突击队队长陈笑磕掉三颗牙仍坚持劳动,志愿军慰问团带来精神鼓舞……一件件鲜活的事例,成了丰富海堤精神的注脚。
随后,老建设者们移步海堤纪念馆内。刚一进门,精心制作的黑白纪录片即刻播放。“厦门市民要在汹涌的海浪中建设出十里长堤。”雄浑的男声将观众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,影片中,建设者们用钢钎、竹筒、板车等简陋工具开山凿石的画面,配合声光电技术营造的沉浸式体验,令参观者仿佛置身历史现场。
开凿、搬运石头的工具,安全生产哨,泛黄的信件……移步换景间,一件件带有时光烙印的实物让人目不暇接,搭配图文并茂的解说,真实还原了当年建设时的艰辛不易。
“这些展品,不少是我们当年用过的工具,还有老战友们捐赠的信件和照片等。”老建设者们感慨道。作为海堤建设者联络组的核心成员,他们不仅参与纪念馆改造策划,还多次自掏腰包补充珍贵的建设细节。“去年年末开始,我又花费了4个月整理史料,只为能更好回忆、还原当时场景。”
在老建设者们整理过程中,海堤纪念馆工作人员陈冬妮悉心跟随并记录。作为纪念馆的讲解员,陈冬妮常利用下班时间整理口述史料,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参观者。“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血汗,我们要让更多人读懂它们的分量。”陈冬妮说。
在随后的座谈中,海堤建设者们建议,“比如展示躲避敌机轰炸的惊险场景,寒风刺骨、无处饮食,这些场景化的描写可以更加丰富,让参观者更直观体会当时的艰险。”现场工作人员详细地记录着弥足珍贵的提升建议,为下一步丰富馆藏做好准备。
接力传承 打造宣讲金品牌
在市海洋局多年勤耕不辍的努力下,“海堤精神”走进校园、深入企业,在鹭岛各处发光发热,犹如星星之火,在市民们心中燎起传承“海堤精神”的热情。厦门海堤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将“海堤精神”的红色火种播撒进鹭岛多所校园,通过创新形式为青少年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“海堤精神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。
近期,海堤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启动“海堤精神”移动展厅展览,将浓缩厦门海堤建设史的移动展馆搬进市民生活场景。这一创新模式迅速延伸至校园场景,思明二小、滨东小学、翔鹭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图文展板、志愿讲解,沉浸式感受上世纪万人筑堤的壮阔史诗。当建设者肩挑手扛的老照片逐一呈现,抽象的精神符号化作可触可感的奋斗印记。“原来课本里的‘愚公移山’就在我们身边!”不少学生在观展后发出惊叹。
“前辈的付出为特区发展奠基,其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。如今,我们身为后辈的使命则是让‘海堤精神’永续流淌。”市海洋局闽台渔港发展保障中心副主任周朝晖表示,“海堤精神”的传承,离不开载体的创新,他们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工作。
2021年,市海洋局启动海堤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,引入声光电技术、互动装置和可移动展板,让历史“活”起来。提升改造后的展馆新增了“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”模拟装置、幻影成像技术重现建设场景、触控滑轨屏展示技术革新等内容,参观者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建设者的智慧。
据介绍,未来海堤纪念馆将继续深化“走出去”战略,将移动展馆拓展至更多校园、社区、公园、部队、国企等,让“海堤精神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潮起潮落,海堤沉默如碑。但当鹭江的夜风拂过纪念馆广场的1953块条石,人们分明听见两种涛声在对话:一种是历史长河里永不褪色的精神惊雷,一种是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的奋进号角。在时光长河的冲刷下,“海堤精神”仍旧熠熠生辉,宛如永远奔腾的浪潮,续写着“从海上筑路”到“向深蓝进军”的壮阔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