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躬耕蓝海 传承匠心护食安 |
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创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出新时代水产技术队伍 |
|
2025年04月30日·海西晨报·
第A12版
·
城市读本
 |
林功师工作室成员前往批发市场抽样。 |
|
 |
林功师工作室将师徒“传帮带”融入日常工作。 |
|
 |
林功师指导点拨林雅君检测要点。 |
|
 |
林功师工作室成员正在批发市场抽样。 |
|
晨报记者 陈起鸿
通讯员 陈荔榕
凌晨时分,潮湿的摊位旁留下采样员深浅不一的脚印;实验室中,相互指导进步的关切不绝于耳;养殖塘边,养殖经验的交流热火朝天…… 他们来自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在日与夜的轮转中,在脚步丈量大地的过程中,浇筑起守护“舌尖安全”的铜墙铁壁。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”2020年,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依托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研究所”)检验检测实验室组建,主要承担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、水生动物疾病预防监控及赤潮应急监测等任务。
历经多年磨合,一次次硬战考验、一轮轮自我革新,研究所依托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和“技能大师工作室”双擎驱动,创新构建“检测+科普”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了一支精检测、善科普的新时代水产技术队伍。
从0.01克的较真到100%合格率的坚守,林功师带领团队始终坚守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线。
勤耕不辍 坚守食安一线
夜幕下,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人来车往,正值一天中热闹的交易时间,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鱼腥味。林功师和同事们穿行其间,步履匆匆,一晚上他们要取样上百斤,涵盖各种鱼虾贝类,往往要凌晨才能结束,随后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实验室开展检测。
常年忙碌在水产品检验一线,“白+黑”成为团队的工作常态,每逢节假日,加密的检测批次往往要让他们忙碌到下半夜。“食品安全无小事,哪怕只有0.01%的不合格,对一个家庭、一个人来说就是100%的风险。”林功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据他介绍,实验室年均出具检测数据6000多组,在团队严格的把关下,厦门产地水产品近三年药残风险监测合格率100%。
精益求精 共写科研新篇
“要把论文写在养殖池里,写在实验室中。”林功师常常这样说。作为检测实验室,过硬的检测技术是压舱石,工作室将岗位练兵融入日常工作,将师徒“传帮带”融入日常检测中。曾有一次,实验室开展孔雀石绿内部质量控制时遇到了假阴性的问题,林功师带着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,研究快检试剂盒的检测原理、孔雀石绿的化学特性等,然后从实验步骤去分析产生干扰的原因,反复进行试验,最终找出了问题所在。事后,大家还将实验成果总结归纳为论文发表。
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,从热爱到专注、从深耕到创新,“纯粹”是研究所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。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,老一辈的水产技术工作者怀着“为党和人民作贡献”的热忱,潜心钻研,在虾病防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。如今,工作室的新生代沿着前辈的足迹奋楫前行,扎根这片蓝色沃土,不断精进技术、服务为民,近五年共开展23项水产品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方法验证与应用。据实验室负责人刘丽丽介绍,工作室通过“导师带徒+技能比武+项目攻关”运行模式,重点培养药残检测、重金属分析等食品检验方面的专业人才20余人,有6名技术员在省级、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斩获7项个人荣誉和4项团体荣誉。
主动突破 深耕绿色发展
“要种业兴,也要生态美。”为助力渔业产业绿色健康发展,做到种业振兴和生态保护两手抓、两手硬,林功师团队自我加压,利用休息时间重点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研究,经历上百次抽样检测和一轮又一轮的方案设计调整,他们在破解养殖外排废水中总磷总氮去除难题上取得新突破,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外排废水总氮处理装置》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,相关技术在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得到试点应用,为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“厦门方案”。未来,他们将持续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,为下一步建设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区提供更成熟的技术支持。
此外,研究所以工作室团队为核心,创新打造“守护蔚蓝”科普品牌,借助蔚蓝海洋展示馆、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两大平台,重点围绕水产品质量安全、海洋防灾减灾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、红树林生态建设等主题,开发“蓝色家园美好‘食’光”“海洋防灾减灾知多少”“红树林生态探秘”等科普课程6个,近五年开展“海洋‘四进’科普宣传”“共建生态蓝海”“实验室开放日”等科普活动100余场次,科普受众超2万人次,有力推动海洋文化知识普及,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海洋生态保护意识。
从星光闪烁的批发市场到摇曳着灯光的深夜实验室、从偏远的养殖基地到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,工作室团队以“师带徒”为纽带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化作新时代水产技术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,向海图强,生生不息。
本版图片 记者 唐光峰 摄
躬耕蓝海 传承匠心护食安
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创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出新时代水产技术队伍
 |
林功师工作室成员前往批发市场抽样。 |
|
 |
林功师工作室将师徒“传帮带”融入日常工作。 |
|
 |
林功师指导点拨林雅君检测要点。 |
|
 |
林功师工作室成员正在批发市场抽样。 |
|
晨报记者 陈起鸿
通讯员 陈荔榕
凌晨时分,潮湿的摊位旁留下采样员深浅不一的脚印;实验室中,相互指导进步的关切不绝于耳;养殖塘边,养殖经验的交流热火朝天…… 他们来自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在日与夜的轮转中,在脚步丈量大地的过程中,浇筑起守护“舌尖安全”的铜墙铁壁。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”2020年,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依托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研究所”)检验检测实验室组建,主要承担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、水生动物疾病预防监控及赤潮应急监测等任务。
历经多年磨合,一次次硬战考验、一轮轮自我革新,研究所依托“林功师劳模创新工作室”和“技能大师工作室”双擎驱动,创新构建“检测+科普”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了一支精检测、善科普的新时代水产技术队伍。
从0.01克的较真到100%合格率的坚守,林功师带领团队始终坚守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线。
勤耕不辍 坚守食安一线
夜幕下,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人来车往,正值一天中热闹的交易时间,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鱼腥味。林功师和同事们穿行其间,步履匆匆,一晚上他们要取样上百斤,涵盖各种鱼虾贝类,往往要凌晨才能结束,随后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实验室开展检测。
常年忙碌在水产品检验一线,“白+黑”成为团队的工作常态,每逢节假日,加密的检测批次往往要让他们忙碌到下半夜。“食品安全无小事,哪怕只有0.01%的不合格,对一个家庭、一个人来说就是100%的风险。”林功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据他介绍,实验室年均出具检测数据6000多组,在团队严格的把关下,厦门产地水产品近三年药残风险监测合格率100%。
精益求精 共写科研新篇
“要把论文写在养殖池里,写在实验室中。”林功师常常这样说。作为检测实验室,过硬的检测技术是压舱石,工作室将岗位练兵融入日常工作,将师徒“传帮带”融入日常检测中。曾有一次,实验室开展孔雀石绿内部质量控制时遇到了假阴性的问题,林功师带着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,研究快检试剂盒的检测原理、孔雀石绿的化学特性等,然后从实验步骤去分析产生干扰的原因,反复进行试验,最终找出了问题所在。事后,大家还将实验成果总结归纳为论文发表。
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,从热爱到专注、从深耕到创新,“纯粹”是研究所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。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,老一辈的水产技术工作者怀着“为党和人民作贡献”的热忱,潜心钻研,在虾病防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。如今,工作室的新生代沿着前辈的足迹奋楫前行,扎根这片蓝色沃土,不断精进技术、服务为民,近五年共开展23项水产品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方法验证与应用。据实验室负责人刘丽丽介绍,工作室通过“导师带徒+技能比武+项目攻关”运行模式,重点培养药残检测、重金属分析等食品检验方面的专业人才20余人,有6名技术员在省级、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斩获7项个人荣誉和4项团体荣誉。
主动突破 深耕绿色发展
“要种业兴,也要生态美。”为助力渔业产业绿色健康发展,做到种业振兴和生态保护两手抓、两手硬,林功师团队自我加压,利用休息时间重点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研究,经历上百次抽样检测和一轮又一轮的方案设计调整,他们在破解养殖外排废水中总磷总氮去除难题上取得新突破,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外排废水总氮处理装置》等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,相关技术在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得到试点应用,为养殖尾水治理提供了“厦门方案”。未来,他们将持续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,为下一步建设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区提供更成熟的技术支持。
此外,研究所以工作室团队为核心,创新打造“守护蔚蓝”科普品牌,借助蔚蓝海洋展示馆、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两大平台,重点围绕水产品质量安全、海洋防灾减灾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、红树林生态建设等主题,开发“蓝色家园美好‘食’光”“海洋防灾减灾知多少”“红树林生态探秘”等科普课程6个,近五年开展“海洋‘四进’科普宣传”“共建生态蓝海”“实验室开放日”等科普活动100余场次,科普受众超2万人次,有力推动海洋文化知识普及,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海洋生态保护意识。
从星光闪烁的批发市场到摇曳着灯光的深夜实验室、从偏远的养殖基地到妙趣横生的科普课堂,工作室团队以“师带徒”为纽带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化作新时代水产技术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,向海图强,生生不息。
本版图片 记者 唐光峰 摄